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热点关注

​产教融合背景下集团主持单位的结构技术中心产学研用校企共建模式及成果
发布时间:2020-05-25   作者:肖川

产教融合背景下集团主持单位的结构技术中心的产学研用校企共建模式及成果


一、校企合作共建目标

秉承“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结构技术中心在科研成果、人力资源和实验设备等优势,依托企业的先进技术、生产场地、生产装备和产业项目等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建立以科技为引导、项目为抓手、市场为导向、资产为纽带、分配为杠杆的多元化、全方位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加快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二、意义与作用

校企双方以结构技术中心为合作平台,一是可全面提升轨道交通、桥梁工程、隧道工程、道路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灾害防治技术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及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二是可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实际应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可以通过结构安全与防震减灾技术研发手段的优化,着力提升先进工程技术及高端产品开发水平;四是可形成高层次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五是大力促进地区和行业科技进步,服务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

三、结构技术中心建设基础

结构技术中心于2008年建成,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共投资4200余万元,属国家示范高职学院建设重点项目,是全国土建类高职唯一大型结构实验室,具有从机理研究到设备研制、开发技术应用的全套能力。主要设备包括:全球领先的MTS结构拟动力系统,可进行结构疲劳、结构抗震试验;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如TDS-530静态数据采集系统、TMR-200动态数据采集系统;西部地区大吨位反力墙、反力地坪;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压剪试验系统等。

现已独立或校—企、校—校合作完成以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为代表的29项行业产业服务项目。成功解决了一批产业高端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2018年,结构技术中心被批准为德阳市建筑与桥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道路桥梁工程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主要任务及举措

(一)共建产学研用合作基地

以结构技术中心为实施主体,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西南交通大学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单位,共建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并聘请各单位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组成技术委员会,打造“校-企”、“校-校”合作命运共同体。

依托产学研用合作基地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在工程结构安全及防灾减灾领域开展产学研用全链条合作,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产品及装备、技术标准及指南等层面开展技术攻关及突破,共同努力创建省级工程实验室。

(二)建设高水平创新服务团队

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基地的技术、人员、资金、政策等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以及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集聚、培养、吸引一批掌握高端人才并形成创新团队,助力中国更多“超级工程”的建设发展。

校企双方通过多种形式(如借用、兼职、短期交换、挂职锻炼等)进行人才交流。学院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中高层管理者担任兼职教授、兼职教师,将行业一线技术带入校园。企业接收学校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或企业顶岗实践,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已形成一支30余人的高水平技术研发和服务团队,其中教授(含教授级高工)13人,博士17人,硕士10人,高级技师3人,现有专职技术研发人员22人。

(三)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创新人才

结构技术中心与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相结合,综合打造高水平校企协同育人基地。校企双方选派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技术技能人才到基地参与创新实践和交流学习,企业专家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每年定期选派相关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创新实践。

校企合作大力开展现代土木工程高端技术领域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满足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以土木工程施工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培育相关领域大师及领军人物。

(三)校企科技合作及成果转化

1、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开展以工程结构与材料服役性能提升、工程结构健康诊断及维修加固、工程结构抗震与加固等为代表性方向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试验、开发与集成。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大跨径桥梁、长大隧道、超高层与装配式建筑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健康诊断、安全评估及灾害防治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开展产品及装备研发与应用

开展装配化及规格化加固结构产品、结构疲劳损伤检测及加固成套装备、交通土建结构减震隔震装置等先进技术产品和装备的研发、检测检验及应用推广,探索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传统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3、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服务平台

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建设集先进技术研发、技术技能培训、技术团队培养、技术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技术技能服务平台,进一步编制、修订和完善地方和行业技术标准,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对施工技术中新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并面向社会群体开展先进建造技术培训。通过科技创新、示范、成果推广,发挥辐射引领效应,进一步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五、运行和管理机制

(一)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

建立共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重大事宜,协调推进合作与发展。各共建单位确定各自牵头部门和负责人,负责日常工作与联络,协调推进工作开展,编制专题计划。结构技术中心以项目建设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与合作共建单位建立更加密切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多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全社会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二)人才选聘和培养机制

首先立足自身建设,抓好高水平人才的内部培养,并注重技术专业新生力量的补充和加盟,建立“人才储备库”。同时多样化柔性引进海外智力,打破地域与身份的限制,聘请海外发展顾问,实现人才共享,进一步丰富团队人员结构。创新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创建合理的合作、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三)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结构技术中心在制定了完善的成果奖励办法,在每项研发项目完成以后,均要进行评审验收,按照成果的类型、水平以及预期经济效益,采取荣誉褒奖、一次性现金奖励、产品效益提成等多种形式对项目的主研人员和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四)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设立专门的综合部,就技术发展状态、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研究和管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

附结构技术中心代表性工程试验研究项目

1、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跨海通道,为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要交通建设项目。港珠澳大桥桥梁长约21.9公里,港珠澳大桥设计为双向六车道(不包括紧急停车道),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

1港珠澳大桥总平面图

受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委托,结构技术中心对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现行桥梁规范设计寿命为100年,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为120年,超出行业标准。通过多种构件试验,为设计新的构造形式提供了经济合理的技术参数。港珠澳大桥相关试验研究成果写入了统编教材及行业标准,在行业中得以全面推广。

2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2、国家援非项目—小半径弯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

该桥是非洲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市标志性工程,桥梁段长905米,包括一座主跨为285米的小半径(R=550m)平曲线、索塔高122米的双塔斜拉桥和12跨3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半径曲线斜拉桥。结构技术中心通过试验研究率先掌握了此类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试验研究成果直接指导了该斜拉桥设计和施工,填补了国内外此类斜拉桥设计施工的空白,为“一带一路”中国建桥技术“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

 

说明: 1DX_3995

说明: 小半径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2

3小半径斜拉桥复合受力状态下极限承载能力研究

3、国家标准-轻型木结构设计值确定方法课题简介

该课题来源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展的一个科研课题。

课题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轻型木结构齿板连接承载力试验确定齿板连接承载力设计值;

(2)制定轻型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并向全国推广

4轻型木结构设计值确定方法

4、杨泗港大桥双层正交异性板钢桁加劲梁扭转性能研究

杨泗港长江大桥总长4.32公里,该桥两片主桁采用上、下两片正交异性板连接,从而取消了横联与平联,在大跨度悬索桥中这样的横断面形式是绝无仅有的。杨泗港大桥跨度长达1700米,是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的双层悬索桥,其悬索桥跨度在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

本研究项目以杨泗港长江大桥建设时亟待解决的双层正交异性板钢桁加劲梁为背景,对受力复杂且构造特殊的大跨度悬索桥双层正交异性板钢桁加劲梁的扭转性能展开系统研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大跨度悬索桥的结构设计和科学维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提升了我国超大跨桥梁建设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

 

说明: IMG_1503

5大跨度悬索桥正交异性板钢桁加劲梁的扭转性能试验

5、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大跨度梁桁组合结构节点区模型试验

大西客运专线连续梁桁组合特大桥为我国首次采用的结构类型,该桥节点区域构造复杂、受力行为不明确,其是该桥结构传力的重要部位。结构技术中心就该桥的节点区城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出其节点区的相关力学行为。研究成果极大提高了我国组合结构研究水平。

6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

6、大跨度桥梁关键构造损伤研究简介

嘉绍大桥北起嘉兴市海宁市,南接绍兴市上虞区,横跨杭州湾。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索塔数量、主桥长度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刚性铰是解决嘉绍大桥温度荷载的关键构造,为解决嘉绍大桥主梁较长而易产生温度变形的问题。结构技术中心通过研究嘉绍大桥100年设计寿命中刚性铰的损伤情况,解决了桥梁工程界关于多塔斜拉桥索塔温度荷载问题。

7大跨度桥梁关键构造损伤研究

7、高速铁路减振降噪试验研究

项目简介:本项目是为时速400 -500 km/h的超高速铁路做技术储备用,时速超过400km/h的高速铁路振动产生的噪音会严重影响周围的环境,试验采用课题组研发的一种新型橡胶隔振垫,它能有效减少时速400-500km/h超高速铁路的振动噪音问题

项目成果:

(1)构建我国超高速铁路微振低噪自主知识产权;

(2)目前项目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新型橡胶隔振垫全部研发成功后,将在行业中推广;

(3)为“一带一路”高铁技术输出提供技术支撑。

说明: 高速铁路减震降噪研究.JPG

8高速铁路减振降噪试验研究

8、地下工程钢管混凝土柱梁体系设计研究

课题《地下工程钢管混凝土柱梁体系设计研究》属于《地下空间快速建造及绿色节能技术研究》(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子课题。

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试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丰富了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框架结构节点类型,研究成果可为钢管混凝土柱梁框架体系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说明: D:\Users\sangfor\Desktop\新建文件夹\DSC_0009.JPG说明: \\Sky-20170203vap\共享\凌宵\小论文的东西\德阳试验\J2\图片\DSC_0008.JPG

9地下工程钢管混凝土柱梁体系设计研究